5月22日,绝对是一个发布新产品的良辰吉日,这一天小米abg欧博发布了YU7,深蓝S09上市并开启交付;吉利银河银河 M9跑到了意大利米兰亮相,当然流量还是毫无悬念的倾斜到了立志成为行业领导者(毫无悔意)的小米abg欧博,热搜清一色的小米新车信息,相比之下高合abg欧博的复活就显得有些黯淡了。
在5月22日当天,江苏高合abg欧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,注册资本约1.43亿美元,由EV Electra Ltd.和华人运通合资组建。新公司法人Jihad Mohammad为外籍商人,其公司业务覆盖多国。去年高合abg欧博停工停产,母公司进入破产预重整阶段,负债总额高达157.81亿元。
消息公布之后,原高合abg欧博董事长兼CEO丁磊也是对外界释放了一个信息,“现在所有的消息,只能由管理人发布。”言外之意是高合已经与丁总无关了,现在高合abg欧博是一个全新的abg欧博企业。
根据公开资料,EV Electra 是一家位于黎巴嫩贝鲁特的电动车公司,创立于2017年。过去几年,它曾推出过名为 QuDS Rise 的电动跑车,但外界对这家公司并不了解,也未曾在全球主流市场中听闻其实际量产能力。
高合复活丁磊解脱
根据天眼查信息显示,目前高合的注册信息已经变更,法人变成了黎巴嫩人,出资结构则从“华人运通”一家独大,变成“外资+本土技术方”的组合:EV Electra 出资1亿美元,华人运通则保留30.2%的股权。根据工商披露,EV Electra的出资计划将在2025年底前完成。
这意味着高合abg欧博在法律上、组织上,已经不是之前的那家公司了。它在努力保持“高合”这个品牌,但背后的组织架构、控制人、资金来源都已彻底改写。值得注意的是,新公司董事长为Jihad Mohammad,而高合abg欧博创始人丁磊并未出现在主要管理人员名单中。
登录EV Electra Ltd.的官网可以看到,该公司官网现在可看到高合abg欧博的企业标识,并且高合abg欧博HiPhi X、HiPhi Y、HiPhi Z的三款车型已出现在首页。
前不久,黎巴嫩初创公司EV Electra Ltd.创始人Jihad Mohammad在linkedin社交平台上发布上述文字,并配有写着“高合abg欧博可能即将复工,盐城工厂将率先启动”等文字的截图。此外,Jihad Mohammad还转发了高合找到“白衣骑士”、高合盐城工厂复工环评启动等消息。
对于为何会注资高合,外界猜测是EV Electra Ltd.看中了高合abg欧博的整车平台以及品牌资产,相较于在欧美建立整车平台,借壳一个原本就拥有完整生产线、三电系统、品牌资产的中国企业,显然比前者要快得多、便宜得多。
不过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,Jihad Mohammad 最终成为了高合的新主人,拿走了话语权,也背上了风险。相关数据显示,华人运通系52家公司合并口径账面资产总额为59.83亿元,账面负债157.81亿元。
而丁磊时代的高合abg欧博也算是划上句号了,一直为高合abg欧博奔走筹钱的丁总终于是解脱了,高合abg欧博最终也没有烂尾,好歹是给了资本和消费者一个交代,比极越、威马强多了。
据了解,目前高合公司开始主动联系曾支付定金但未完成提车的用户,进行退款处理;部分此前未签署自愿离职协议的员工,也已收到复岗通知。条件是,回来的员工需要接受降薪,网传工资标准按80%发放。
高合abg欧博如何避免“二次死亡”?
5月23日,据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官网公示,“悦达起亚一工厂智能化绿色技术升级项目改造项目”环境影响报告书已公示。该项目即高合abg欧博盐城工厂的技术升级改造,总投资达1796.07万元,预计2025年10月完成。
改造后,工厂设计生产规模将达到年产15万辆乘用车,涵盖高合abg欧博旗下X、Y、Z三款车型,年产量分别为3.75万辆、3.75万辆和7.5万辆。
官方下场宣布高合正在为复产做准备,也意味着高合算是成功复活了。不过这场看似“起死回生”的重组,实则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实验。从高合内部基因到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竞争逻辑,其面临的挑战远超表面上的资本输血与技术整合。
此前高合之所以会破产,就是因为高合内部的结构性缺陷,是一场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的割裂。
高合自诞生之初便对标保时捷,主打50万-80万元的高端市场,其产品以“展翼门”“可编程大灯”等炫酷设计为卖点,但销量始终低迷。2024年,其主力车型HiPhi Y月均销量不足20辆,全年总销量仅7886辆,远低于行业头部品牌年销数十万的规模。高端市场年容量不足5万辆,且被BBA等传统豪强占据,高合的“豪华叙事”缺乏用户基盘支撑,最终沦为空中楼阁。
高合长期依赖东风悦达起亚盐城工厂代工,每辆车需支付数万元代工费,直接侵蚀毛利率。更致命的是,其始终未取得独立造车资质,导致生产完全受制于人。再加上其创新未能转化为用户真实需求,反而因成本失控加速资金链断裂。
近年来,比亚迪、特斯拉掀起新一轮价格战,混动车型价格下探至8万元,纯电车型进入10万元区间。比亚迪、吉利等头部品牌通过规模化摊薄成本,而高合年销不足万辆,规模效应无从谈起。即便转向20万-30万元主流市场,其仍需直面零跑、吉利等已建立用户认知的品牌围剿。
死而复生的高合abg欧博目前在技术储备上仍停留在设计层面,此外,此前停产导致的用户维权、员工欠薪问题,使其品牌信任度几近归零,复工后需投入巨额成本重建售后体系。
所以高合的“复活”本质是资本与地方利益驱动下的权宜之计,其核心问题——产品定位偏差、技术护城河缺失、供应链脆弱性——仍未解决。
在新能源行业“淘汰赛”进入终局的2025年,高合abg欧博需完成三大转型:第一个就是从“豪华故事”转向“性价比+差异化技术”双驱动;第二个是摆脱代工依赖,通过资质获取或合资模式重建生产自主权;最后一个是以透明化运营重塑信任,通过服务与产品迭代挽回流失用户。即便是为了主打海外市场,这几个方面的转型对于高合abg欧博而言也是至关重要。
若无法在1-2年内实现上述突破,高合或将沦为新能源产业重组浪潮中的“二次死亡”样本。正如行业预言,2025年后,中国市场可能仅容得下5家头部玩家,高合的命运,终将取决于其能否在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点。
当然如果这位神秘的黎巴嫩商人只是想用“中国电动迈巴赫”的招牌套现,那就另当别论了。
上一篇:别克“双百万”下线,感恩礼遇重塑消费格局
下一篇:凯迪拉克XT4成豪华SUV价格屠夫,一口价15.99万让BBA黯然失色